晚清重臣肖像油畫入藏首博 為荷蘭畫家後人捐贈
2011年09月08日 08:07 北京日報 
  
 




畫家簡介 胡博·華士,是荷蘭最出色的肖像畫畫家之一,曾為荷蘭女王、北韓國王、李鴻章、袁世凱等繪製過肖像。他是歐洲最早開始重視有色人種肖像畫的藝術家,也是惟一為慈禧畫過像的男畫家。


  

現藏于頤和園的慈禧畫像。


  6幅油畫作品,100餘年間環遊世界。昨日,這段浪漫的故事在博物館畫上完美的句號,美國人休伯特·華士夫婦將其祖父——荷蘭畫家胡博·華士為袁世凱、慶親王奕劻、李鴻章等晚清人士所作的畫像捐贈給博物館。

  “不僅畫作的旅程傳奇,畫作入藏首博也有故事。這還是博物館首次接受外國友人的捐贈。博物館館長郭小淩說,這6幅作品中最具價值的是3位晚清重臣的肖像畫。它們具有惟一性,因為目前所知並無同類畫作傳世。“整個入藏過程歷時1年,而捐贈緣于一次頤和園油畫的修復。”

  慈禧畫像“作媒”

  找到畫家後人

  2008年,頤和園一幅慈禧油畫需要進行修復。一位受邀而來的荷蘭專家驚訝地說:“畫師技法很高超,我甚至通過油畫可以感覺到慈禧臉上遮蓋的脂粉質感,然而這位畫家的名字我卻從來沒有聽說過。沒準這是荷蘭的第二位‘梵高’。”

  荷蘭專家結束工作後,開始尋覓這位名叫胡博·華士畫家的後人。最終,在美國,找到了胡博的孫子休伯特。“這位接近80歲的老人家中,仍然懸掛著七八幅祖父的畫作,每一幅都堪稱經典。”郭小淩透露,“休伯特卻不知道,畫上的人很多都是中國的大人物。”

  一時,媒體紛紛參與報道,專家開始研究胡博的個人史。這引起休伯特夫婦對祖父畫作的關注,並因此產生把藏畫送回它們誕生地的念頭。





袁世凱肖像


旅行期間,胡博·華士在天津結識了一位名叫諾曼·穆澤的挪威上校。諾曼1887年來到中國,諳熟中文,加入軍隊並參加過甲午戰爭。戰後,諾曼負責訓練騎兵、設計軍服並給新軍司令袁世凱做軍事顧問。

諾曼把胡博·華士帶到天津小站軍營,引薦給正在那裏操練新軍的袁世凱。時值義和團運動爆發前夕,軍中瀰漫著濃烈的反洋情緒,諾曼怕胡博·華士受 到傷害,於是陪伴左右寸步不離。儘管士兵們並不友好,但袁世凱待胡博·華士為上賓,他願意每天早晨騰出一點時間,坐下來給畫家當模特。此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。胡博·華士或許想不到,眼前這位四十歲的模特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要影響,他後來不僅登上中華民國大總統之位,還于1916年復辟帝制,做了 83天的洪憲皇帝。

  美國耄耋夫婦

  親自送畫回“家”

  今年5月,6幅畫作抵達機場。“但捐贈儀式拖延到9月進行,主要是由於休伯特夫婦都已是八十歲左右的老人,北京炎熱的夏季不適合他們,而他們堅持親自送畫,所以選擇此時進行。

  按照胡博自己的記述,他為各國權貴作畫,都要留有副本。顯然無論是慶親王還是袁世凱的畫像原作都交由本人保存。但在中文記載中,這些資訊卻集體失蹤了。直到如今,6幅真跡在博館精品展廳內再次亮相。

李鴻章肖像


李鴻章肖像

這幅畫上的人物是李鴻章。這位晚清重臣在清末政治舞臺上異常活躍,積極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。19世紀60年代,李鴻章大力提倡洋務運動。李鴻章身居要職,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,授文華殿大學士,有力影響著中國的政治、軍事和外交。

這幅畫尺寸非常小,用筆簡潔概括,因此可能是胡博·華士的習作。李鴻章是否親自給他做過模特無法查證,但根據胡博·華士收藏有李鴻章照片這一事實推斷,此畫很可能是參考照片繪成的臨摹之作。

胡博·華士有沒有創作過大幅的李鴻章畫像亦無法明確,即便創作過,也可能很早就賣掉了,不知蹤跡,所以目前存世的由胡博·華士繪製的李鴻章油畫肖像或許僅此一幅。

  和照片同展出

  畫像更為傳神

  與清末時期的老照片中人物大多嚴肅有餘,生動不足相比。展出的6幅畫作中,無論是耳熟能詳的袁世凱、李鴻章,還是沒有留下姓名的蘇州貴族女子、滿族青年,每一個人物都表情豐富,栩栩如生。

  “這與中國人的審美有關。”郭小淩說,縱觀中國傳統美術史,人物肖像畫的創作從未受到重視,只有歷代皇族有少量畫像。但外行看來,這些平面的畫品略顯死板。而西方繪畫卻鍾情於人物刻畫,歐洲中世紀以來不少重大歷史事件都是依靠油畫記錄描繪。“晚清,達官顯貴首次接受外國畫師為自己畫肖像畫,實際上也說明當時中國人自我認識的一種變化。”

  如今,展廳內,袁世凱、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的3幅肖像畫前,分別展示著3人的老照片。“照片反而顯得更呆板,當時的人顯然還沒有學會擺pose。”一位觀眾點評說。

  以袁世凱畫像為例,照片中這位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正襟危坐,表情肅穆。反觀油畫,適逢39歲的袁世凱目光炯炯有神,雖然嘴唇緊閉,卻難掩意氣風發之勢。“這時,他剛經歷了戊戌政變,從無名小輩崛起為壯年政治家,這幅油畫是其當時惟一真實形象,可謂彌足珍貴。”郭小淩說,“當時國人不能完全接受西方油畫光影的處理,因此很多畫作並不能百分百地反映出人物真實形象。然而這批畫作卻原汁原味地呈現了人物狀態,因此更為難得。”

慶親王奕劻肖像


慶親王奕劻肖像

胡博·華士夢想著讓光緒皇帝、慈禧太后或朝廷大員成為他的模特。但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,當時的中國人迷信地認為,如果面貌讓人如實地畫下來會很不吉利。

但胡博·華士知難而進,他積極奔走于各國駐華使館,請外交官們幫他牽線搭橋。最終,還是好友諾曼·穆澤的努力起了作用,“手眼通天”的袁世凱則為胡博·華士打開了前往紫禁城的大門。

時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慶親王奕劻接受了胡博·華士的請求,耐心地給他做模特。胡博·華士照著奕劻畫了兩幅一模一樣的肖像,一幅由自己保留,另一幅交給親王做紀念。此次展出的作品,是胡博·華士自己收藏的那幅,而留在中國的那幅如今不知去向。

  接受外國捐贈

  引導文物回流

  “此次活動將成為一個平臺,積極促進海外文物回歸。”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說。

  在國外文物捐贈並沒有嚴格國界限制,捐贈者更多關注的是受捐館的保管環境、文物收藏特點等,而目前本市大部分博物館的捐贈主要來自本土或者海外華人,首博首次接受外國友人捐贈,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嘗試。“我們將鼓勵和倡導更多博物館嘗試這種方式,促進更多海外文物的回流。”

  “首博具有先進的保管條件和出色的管理團隊,有能力保管好捐贈文物,並一定能利用捐贈文物辦好展覽,以此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。”郭小淩透露,館方正在與休伯特進行溝通,希望收藏其兩幅蒙古喇嘛肖像。

福建水師軍官之女肖像


福建水師軍官之女肖像  

畫上的女孩芳齡18歲,是福州的女大學生,據說是福建水師一個軍官的女兒。

胡博·華士夫人精心安排她到家中做客。畫家迅速捕捉了女孩子走進門時的婀娜儀態:她雙臂微微伸展,以克服纏足造成的行動不便,儘量保持身體平衡。她的衣著與發飾富麗堂皇,體現了大家閨秀的特殊身份。

  藏品故事

  6幅畫險入垃圾桶

  此次入藏的6幅肖像畫,均創作于1898至1899年。之後,這些作品隨著畫家本人從北京輾轉到了紐約。1935年,胡博·華士辭世,享年80歲。這些畫作又隨著他的兒子從紐約遷至巴黎。

  1974年,胡博·華士先生的兒子去世,其孫休伯特與母親到巴黎畫室清理遺物,發現了包括這6幅畫在內的34幅遺作。休伯特回憶,當他與母親在巴黎畫室中見到祖父的遺作時,所有作品都佈滿塵土,骯髒不堪。其母曾建議把它們當做垃圾扔掉,休伯特卻“鬼使神差”地堅持把畫運回美國,存放在車庫裏。

  1985年,休伯特轉向美國西海岸謀生,這批畫跟著主人橫越北美大陸,落戶在加州的聖巴巴拉市。

  他公司裏有位德裔會計的岳父是油畫修復師。休伯特把一幅灰暗不清、生滿蟲子的畫作交給會計的岳父清理,結果還原出美妙的作品。修復師告訴休伯特,其祖父的畫使用了上乘的畫布與油彩,畫藝也了得。於是,休伯特委託他費時兩年復原了其中30幅,包括捐贈首博的6幅。“此後,這些畫作再也沒有進行過清洗,如今卻依然光鮮。”郭小淩說。

滿族青年肖像


滿族青年肖像

胡博·華士夫婦曾在上海過冬,並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居住。這所大學堪稱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,當時吸引了很多達官顯貴的子女前來求學。

胡博以該校學生為模特,進行寫實油畫創作。這幅肖像描繪的,就是一位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的滿族青年,白皙的皮膚、圓潤的臉龐、軒昂的表情,使他有別於清末窮苦百姓普遍具有的羸弱形象。
  謎題待解

  異國畫家如何得到權貴青睞

  胡博·華士曾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次造訪中國。前一次是個人旅行,他獲得為袁世凱等晚清權貴畫像的機會。後一次是受清政府之邀,專程為慈禧畫像。

  “畫家最初抵達外蒙古,後到北韓半島,留下了被南韓國家博物館(微博)視為珍藏的李朝國王高宗畫像等作品。之後進入中國境內。”郭小淩說,試想一位陌生的異國畫家,完全不通東亞諸國的語言,在翻譯稀少的時代,如何同當地貴族進行交流,如何能得到晚清重臣的青睞,為他們先後作畫,以及如何作畫,如何對話,都有無數情節與內涵值得史家解讀。

  慈禧的兩張臉哪個更真實

  胡博·華士曾經為慈禧繪製了兩幅油畫肖像,然而兩位“慈禧”不僅氣質迥異,連容貌細節都有差別。到底哪幅畫,才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實面貌呢?這是畫家留給後人的一個謎題。

蘇州貴族女子肖像


蘇州貴族女子肖像

“自古蘇杭出美女”,胡博·華士也曾專門找了一位來自蘇州上層社會的女學生做模特,以表現中國人心目中典型美女的形象。

畫中女子被置於較為強烈的明暗對比中,五官輪廓準確鮮明。她落落大方、怡然恬靜、似笑非笑、雙眸如水,散發著中國古代仕女的端莊氣質。
  1905年,荷蘭畫家胡博·華士受邀第二次到中國,成為第一位給老佛爺畫像的西方男性畫家。

  這次邀請,源於胡博·華士第一次的中國之行。當時,他曾經為慶親王奕劻等畫像,並曾提出想為慈禧和光緒畫像,但沒有得到回應。後來,慈禧命人邀胡博·華士來中國為自己畫像,其原因據說是因為看到了胡博為奕劻所繪肖像,十分欣賞。

  據史料記載,1905年6月,經伍廷芳邀請,胡博來到北京為慈禧作畫,但只給四次見面機會。胡博記述稱,從兵部衙門隨同伍廷芳和載振前去畫像,“走入城關,看到荷塘環繞花園,乘小船進入,而後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來。”後專家推測,胡博作畫的地點是中南海,在當時慈禧經常居住的儀鸞殿附近。

  第二次見面時,慈禧從座椅上站起,走過來看畫家畫得如何。她對眉毛形狀不太滿意,並且不希望眼睛和鼻子部分有陰影存在,臉上皺紋也要去掉。

  之後,胡博奮戰了兩個月完成了畫稿。這一次,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睜開一點。這樣,再次修改的小樣交給慈禧審閱的時候,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語評價道——“Good!”

  如今,這幅油畫藏于頤和園。畫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,神態安詳,顯得保養極好。然而,這並非胡博為慈禧所畫的惟一肖像。他在巴黎畫廊還曾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畫像。畫中的慈禧完全沒有頤和園所存油畫中的慈祥溫和,而是帶著咄咄逼人的表情。

  曾有報刊評價此畫——“最佳處就是雙眼,讓人直視片刻就不得不閃避開,仿佛這位東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,肆意燃燒著她的權勢和淫威。”這幅畫現存于美國。

  兩幅畫中,哪一幅更接近真實的慈禧呢?

  胡博·華士為慈禧畫像的機會只有一次。由此可以推斷,兩幅畫像,描繪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,是一位70歲左右的老人。顯然,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,更為符合這個年齡。

  然而,也有與此結論相反的證據。現存當時慈禧的照片中,其形象與頤和園的畫像更為接近。胡博在回憶中提到,他最初試圖繪製的慈禧肖像,是“希望畫成背景較暗,略帶神秘色彩的圖畫”。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正是如此。也許這幅畫才是胡博心中理想的創造。

  文字:記者 劉冕 攝影:記者 饒強 李響

-繽紛油畫生活坊網路創業顧問站內所有文章歡迎轉貼,但請註明出處及網址-
-轉貼文章,若有侵權,請來信告知,我們將儘快處理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1.繽紛油畫生活坊,歡迎多留言,可以幫自己網站打廣告~
2.需要 湘海 回覆,請勿使用匿名留言[可使用名稱/網址,名稱填自己名字,若無網址,請填E-mail]。
3.匿名攻訐、不相干之廣告適用於無條件刪去法,望請海涵:)
4.您可以使用一些 HTML 標記,如:
 <b>粗體</b>, <i>斜體</i>, <a href='網址'>描述文字</a>